這幾天,隨著一段視頻在網上發布,一輛還沒上市的汽車再次點燃了人們對于自主品牌汽車的關注。這輛車就是長安汽車即將推出的UNI序列第二款車型——UNI-K。通過實車測試的方式,某網站的測試主持人對UNI-K進行了麋鹿測試,結果UNI-K以最高通過速度72.1km/h的成績完成了測試,且人車均安然無恙。但不久之后,圍繞視頻中的幾個鏡頭,一些論壇中卻爆發了激烈的口水戰,對于UNI-K的麋鹿測試表現,許多人都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一時間是非曲直,眾說紛紜,但究竟真相是什么?想要探知,不妨回到一切一切的開始,先從瑞典這個國家說起。
源自瑞典的汽車極限測試 起初只是為了躲避動物
“麋鹿測試”嚴格來說應該叫“駝鹿測試”,因為其英文名為“Moose Test”,而“Moose”是指主要生活在北歐地區的一種大型鹿科動物:駝鹿。
駝鹿一般體長為200-260厘米,肩高160-240厘米,體重更是可達500-700公斤,目前最高紀錄為1000公斤,是世界上最大的鹿科動物,比大多數的成年犀牛都大。
由于體型巨大,加之生性活潑好動,駝鹿經常會毫無征兆地闖入公路,進而造成鹿死人亡的車輛交通事故,這讓北歐人民苦惱不已?;诖嗽?,考驗車輛極限避障能力的“麋鹿測試”開始在北歐地區流行起來。
上世紀70年代,瑞典汽車專家終于想通,既然汽車撞不過麋鹿,那么為何不試試能否躲過?由此,一項對于汽車避險能力的重要測試,在瑞典誕生。隨后擴散到全世界并成為經典。這就是“moosetest”,英文意為駝鹿測試。但是不知道為何,在翻譯成中文的過程中,將moose誤譯為麋鹿(也就是俗話的四不像),結果大家也就將錯就錯,把“麋鹿測試”這個中文名稱一直固定下來。好在測試內容和手段沒變,至于讓那種鹿來背鍋,也就不細究了。
極限狀態下的表現 眼見為實
既然是測試,那么就離不開測試手段。麋鹿測試作為一種極限測試,通過模擬車輛避開障礙物的表現,來對車輛的緊急避險能力進行評估。而主要評估項目就是車輛的失控車速和駕駛員的信心感。借助地樁設置,人們模仿麋鹿突然上路的情況。然后要求測試人員駕駛車輛以某個恒定車速進入測試區,在不踩剎車和油門的情況下進行高速閃避。既要能躲過那只假設的鹿,還要在不碰任何一個地樁的前提下,再次回到原來行駛的車道。
并且在測試過程中,測試人員還要反復進行,逐次提高測試車速,一直到車輛開始出現失控,最終才能確定失控車速數值的可靠性。也就是說,麋鹿測試所記錄的速度是車輛在達到失控時的最高車速,而不是在不失控的情況下能否通過測試。所以任何一款車型,只要突破自身麋鹿測試的極限速度,由于測試人員強迫車輛在測試道內通過劃定路線,就一定會導致車輛出現更快,更大的轉向角度,進而增大負荷轉移,最終導致輪胎離地、側滑等狀況的發生。
可以說,麋鹿測試就是要把車輛逼到極限,就是要讓測試車輛“出糗”,否則怎能說到達極限?測出最大通過速度?而這種情況在這次某汽車網站對UNI-K進行的麋鹿測試中也同樣出現??此撇徽G闆r的出現,卻恰恰說明測試很成功,找到了車輛的極限,而且不用借助任何復雜昂貴的儀器。所以自誕生以來,麋鹿測試迅速走紅,只要敢開,測試隨時可以發起。但簡單的背后也有遺憾,至今任何權威組織的麋鹿測驗都不是完全客觀的,目前中國也沒有專業的麋鹿檢測機構。畢竟車輛的駕駛者是人,每一次動作執行都不能達到100%精準。所以環境不同、測試人員不同,同一輛車的測試結果也經常不同。想搞清楚一輛車的真實麋鹿測試數據,綜合更多測試數據顯然才能更接近真實。
70公里是道坎,SUV也在進化
雖然麋鹿測試受限不多,不過受制于當前造車能力,時至今日,也沒有一款汽車能在100公里時速順利通過。而能夠以80公里以上時速通過的,幾乎都是高級跑車或者經過爆改。對于一般家用車來說,時速能達到70公里以上,就已經值得稱道。特別是對重心本來就比轎車高出許多的SUV,以更的高速度通過測試,顯然也就意味著更高的難度和挑戰。
盤點目前國內SUV市場在售車型,能達到這個水平的并不多。例如,車身自重1870kg的本田冠道,麋鹿測試極限通過速度是70公里;車身自重1685kg的豐田榮放,麋鹿測試極限通過速度是72公里;車身自重1900kg的長安UNI-K,麋鹿測試極限通過速度是73公里,超過行業平均水平68km/h達5km/h,要知道,車身自重1800kg的奔馳GLC,麋鹿測試通過速度也不過74公里。
UNI-T以最高通過速度72.1km/h的成績完成了測試,無疑證明了它自身良好的品質穩定性以及優秀的駕控體驗。
其實對于市場上的SUV車型而言,大部分車型并沒有轎車那樣更加注重運動性能以及在極限狀態下的表現,通過性以及裝載能力的強弱才是用戶對于SUV車型的普遍考量。長安汽車擁有完善的CA-TVS試驗驗證體系,完成多達200余項系統級、2000余項零部件級試驗驗證,確保產品擁有良好的穩定性。通過對于SUV車型進行麋鹿測試,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它們隱藏的運動屬性,同時可在更深層次考驗著其背后廠商的造車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