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實事之一,濟南正全力幫扶市屬困難國企解困和改革發展。企業想脫困必須具備哪些“要素”?曾經在生死邊緣掙扎過的中國重汽或許最有發言權。
今年6月1日,隨著中國重汽生產的100輛HOWO—A7高端歐五重卡順利交車發往香港,中國重汽在香港地區的300輛歐五重卡訂單已按期全部交付。這是中國國內重卡廠家生產的歐五重卡首次大批量進入香港市場。中國重汽集團董事長馬純濟說,香港地區歷來執行最嚴格的汽車燃料和尾氣排放標準,一直是歐日重卡的天下。此次銷往香港的歐五重卡是中國重汽自主創新、擁有完全知識產權的產品,代表了目前中國卡車的最高水平。
然而誰又能想到,就是這樣一家行業領頭企業在上世紀90年代末曾瀕臨破產。當時中國重汽生產經營全面停頓,得不到生活保障的職工上訪不斷,各種矛盾不斷激化,一觸即發,可以說是危機四伏。面對積重難返、瀕臨破產的老重汽,不少人斷言,“就是神仙來了也救不了它。”重汽的一位老員工回憶說:“我記得最長的一次,13個月沒發工資,多數職工的生活都很困難。”
重汽要想重生,必須重組。2001年1月18日,中國重型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在濟南正式宣告成立。在成立大會上,中國重汽提出“一年持平,兩年贏利,三年大發展”的奮斗目標,并以令人驚奇的速度獲得了新生。重組后當年即扭虧持平,第二年銷售收入幾近翻了一番。2004年月產銷突破5000輛,相當于重組前全年的產銷量;全年實現銷售收入220億元,利稅17億元,實現了成立時宣布的目標。
“創新是中國重汽的靈魂所在,也是重汽能夠成功脫困的生命線。”馬純濟說。重組十多年來,中國重汽累計獲授權專利超過1500項,成為全國汽車行業專利最多的企業。中國重汽先后建成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或接近國際水平的整車和關鍵總成、零部件制造各類生產線20多條,成為國內重卡整車裝備水平最先進的企業,許多關鍵工藝基本與國際先進水平同步。
“活過來”的重汽并不滿足,而是要活得更精彩。雖然中國重汽的產品在國內市場已是首屈一指,但國內大多數發動機包括中國重汽發動機,大都基于舊有產品升級而來。這樣的方式如果繼續用在現有發動機優化上,雖然能達到國Ⅴ排放標準,但卻在油耗、噪聲控制等方面無法滿足今后法規的要求。“歐洲對重卡噪聲的法規要求是80分貝,中國現有的是84分貝,若國內法規再進一步要求,我們肯定達不到。”公司總經理蔡東告訴記者。
“重汽與德國曼公司的合作,與過去所有中國汽車企業與跨國公司的合作都不同。”蔡東告訴記者,過去中國汽車企業與跨國公司合作一般有兩種方式,要么引進技術,要么對半合資。但不管是哪種方式,對方在技術上都有保留。
蔡東解釋說,過去在合作中,中方一般只能拿到圖紙等技術文件,卻拿不到“釋范文件”。中方可以根據圖紙生產出產品,但產品還需拿到外方那里做實驗,自己很難改動。此次合作,重汽拿到了“釋范文件”,就解決了這一問題,“等于我們不僅拿到了技術,還拿到了設計的思路,相當于拿到了研究的方法。”
“此次合作,讓中國重汽站在巨人肩上,也意味著中國重卡可以實現世界領先。”蔡東告訴記者,“這是中國重汽技術全面升級的機會,通過未來3到5年,將最新技術消化吸收,中國重汽的重卡產品將在世界舞臺綻放。”
2011年,中國重汽根據自身發展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目標,作出重大決策,提出全面實施“二次創業”偉大工程:面向世界,瞄準國際化目標,優化產品結構,優化生產經營模式,全面提升質量水平。教育實踐活動開始時,正是中國重汽集團“二次創業”進展得如火如荼的時刻。“要用活動開展的成效化解企業發展中遇到的難題,對生產經營各項工作起到積極推動作用。”馬純濟說。
集團13名領導班子成員在不到2個月的時間內,調研走訪了分布在全國18個省市的聯系點,從東南沿海到青藏高原都留下了足跡。集團黨委副書記韋志海介紹說:“總共召開座談會94場,談話749人次,征集意見建議616條。”
“銷售人員反映產品品牌過于相似”、“客戶反映售后服務不到位”、“職工反映用工制度不合理”……10月15日,集團對集中反映的11個問題形成了會議決議,明確了整改措施。
馬純濟在卡車股份總裝一部與職工座談時說,當前,國際、國內經濟都處于非常時期,重卡行業依靠“規模、速度、數量”發展的時代一去不返。集團之所以提出“二次創業”偉大工程,就是要實現整個集團公司的一次歷史性轉變,以追求“質量效益水平”為目標,走上科學發展的新道路,“大家既要明白,這是企業可持續發展、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必要條件,更要意識到,我們現在要面臨的是比當年改革重組時的創業,還要有更多的困難。只有大家同舟共濟,才能把重汽建設成國際知名、國內不可替代的大型商用車企業集團。”